手中有糧 心中不慌
編輯: 王瑞穎 | 時間: 2021-02-22 10:20:06 | 來源: 新華網 |
“倉廩實而知禮節,衣食足而知榮辱”。立足國內,解決我國人民吃飯問題,是由我們的基本國情決定的,也是我們一以之的大政方針。這些年我們的糧食生產抓得很緊,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可以稱得上“優秀”。
這樣的成績離不開這兩個“秘笈”——“藏糧于地”和“藏糧于技”。
【“藏糧于地”】
“藏糧于地”也就是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,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,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。同時要建設高標準農田,真正實現旱澇保收、高產穩產。
五十年代開始,全國開始了大范圍墾荒運動。憑著“艱苦奮斗”的信念,人們把顆粒無收的荒地變成了豐饒多產的良田,北大荒變北大倉。隨后的幾十年時間里我國耕地面積平穩上升,在近幾年守住了那根紅線。
1949年后,我國開始治理大江大河,截至2019年我們建成了98000余座水庫,人工和河灌溉溝區更是四通八達,旱澇災害大大減少,有效灌溉面積也在同步增長,意味著農業生產單位和地區水利化程度和農業生產趨向穩定。
【“藏糧于技”】
“藏糧于技”就是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,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。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推動品種培優、品質提升、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。
七十年代,為了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,中國人民除了艱苦奮斗,也默默進行科學技術上的革新。1972年,國家通過了一項重點科研項目——雜交水稻。第二年,世界上第一株秈型雜交水稻培育成功。堪稱中國水稻育種史的一次重大突破。1976年,秈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達208萬多畝。產量增加20%以上。水稻之后,玉米與甘薯的優良新品種也相繼培育成功。
近幾年,我國在良種繁育上也在不斷下功夫。2017年和2019年,我部分兩批認定了百余個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,以提升農作物供種保障能力,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高質量發展。
目前,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%以上,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%,良種為糧食連年豐收和農產品穩產保供提供了重要支撐。
【我們有糧 心中不慌】
在農民的辛勤勞作和科技進步的“加持”之下,我國農業生產力大幅提升,每公頃糧食產量從1949年的每公頃1029.33公斤增加至2020年的5734公斤。
我國也已經連續十幾年糧食豐收。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糧食生產數據顯示,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,比上年增加113億斤,增長0.9%,糧食生產再獲豐收,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.3萬億斤以上。
2020年全國糧食人均占有量達到480公斤左右,高于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。我們中國完全有底氣端穩國民飯碗,保障糧食安全。
來源:國家統計局、農業農村部、新華社、央視新聞
相關新聞
- 2021-02-22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公布 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
- 2021-02-22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
- 2021-02-22干貨滿滿!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有哪些硬舉措?
新聞推薦
- 臺胞臺商打卡成都熊貓基地2021-03-15
- 中國已累計接種新冠疫苗6498萬人次2021-03-15
- 6%以上!經濟增長有底氣2021-03-09
- 這個話題,“爆”得漂亮!2021-02-26
- 手中有糧 心中不慌2021-02-22
- 陳峙峰:在大陸度過美好的“雕刻時光”2021-02-22